一二·九运动纪念日是为了纪念1935年12月9日在北京发生的由中国共产党组织的北京学生要求对日作战的示威游行活动;一二·九运动发生在日本侵占我国东三省后向华北挺进,陆续侵占了华北数省,中国共产国际发表抗日宣言之后;一二·九运动由黄敬等共产党人组织及外围组织者组成,促进了抗日战争的爆发,停止内战;一二·九运动起先由陆璀在西直门外进行抗日演讲,受到了全国各地学生、爱国团体等的强烈响应,造成了全国性的影响,具有深刻意义。
历史背景
日本于1931年占领中国东北后,继续向华北进发。1933年爆发长城抗战,热河被日军占领。1935年五六月间,日本侵略者密谋策划,在天津和河北等地制造事端,并以武力相威胁,先后迫使南京国民政府接受达成了“何梅协定”和“秦土协定”,把包括平津在内的河北、察哈尔两省的大部分主权奉送给日本。之后,日本帝国主义积极策动所谓华北五省“防共自治运动”,策划成立由其直接控制的傀儡政权,全面在华北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侵略。这一系列举措激起了北平各阶层人士的极大愤慨。
“一二·九运动”的过程
1935年12月9日凌晨,广大爱国学生的抗日怒火像火山一样爆发。燕京大学、清华大学、东北大学等学生举着大旗和标语,分别朝着新华门进发。由于清华大学和燕京大学近千名爱国学生离城门较远,到达西直门时,城门已被军警关闭,请愿队伍无法进城。两校学生就在西直门一带召开群众大会,向附近居民和守城军警进行抗日宣传。
1935年12月9日上午10点,新华门前汇集了中国大学、东北大学、北平师范大学等十多所学校的请愿队伍。新华门紧闭着,门前排列着警车和架着机关枪的摩托车,军警宪兵手持刀枪。请愿学生高举着旗帜,手持标语,高呼抗日救国口号。董毓华、宋黎和于刚等12人为代表,要求面见何应钦,并提出反对华北成立防共自治委员会、停止内战、立即释放被捕学生等6项要求。
1935年12月9日上午11点,何应钦的秘书侯成出来与学生会面,对学生提出的要求一味敷衍搪塞,为国民党对日妥协,对内反共政策百般狡辩。同学们对其答复极为愤慨,振臂高呼“打倒卖国贼”,“请愿不成,我们示威游行去”,宋黎被推举为游行队伍的总指挥。
历史意义
在一二·九运动中,青年学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86年前北京6000余名学生的奋起示威游行,将中国共产党抗日救亡的决心传遍了祖国大江南北。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青年人爆发出前所未有的力量。
正如毛主席所指出的,一二·九运动是动员全民族抗战的运动,他准备了抗战的思想,准备了抗战的人心,准备了抗战的干部。
“一二·九运动”的启示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深切缅怀先烈的同时也应时刻自省、奋发图强。我们要养成刻苦钻研的求学品质,要开拓进取、敢于创新,更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要时刻谨记党的教诲、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接续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