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服务

安全知识小课堂|擦亮双眼,别中了电信诈骗的“圈套”!

信诈骗电信

1.冒充公检法进行诈骗

案例:20164月,宋某接到陌生电话称其信用卡在上海欠款。宋某否认后,接到一个自称公安的电话,称其卷入一起经济案件,并通过网络给她发了一份“逮捕令”。宋某于是按对方要求操作,先后被转走50余万元。

小贴士:警方不会通过电话做笔录,逮捕证由警方在逮捕现场出示,不会通过传真发放,更不会在网上查到。公检法机关不会通过电话要求当事人转账汇款。

2.冒充熟人诈骗

案例:201610月,李某接到电话,对方直接叫出李某的名字并称是其朋友“张某”。次日,李某再次接到其电话称手头急需用钱。第二天,李某在银行给对方汇款4万元,之后很快就发现“张某”是冒充的。

小贴士:记住一条,不管谁借钱,尤其通过网络或者电话,一定要通过拨打对方常用号码或者视频聊天等方式,核实对方身份后再做决定。

3.高薪兼职、找工作诈骗

案例:2017年,李某通过某网络招聘平台找工作,拿到一家公司的Offer。不久后,李某发现被骗入传销组织。事后查明,该公司是一家“李鬼”公司,打着招聘的名义通过网络招聘平台将人骗入传销组织。

小贴士:找兼职、工作的过程中,“高佣金”、“先垫付”这些词是诈骗的高频词汇,若招聘方没有留下固定电话和办公地址,更需警惕。此外,过急的心态容易被对方利用,事先最好先查证对方的资料。

4.谎称网购平台诈骗

方式案例:郝某花29元在网购平台买了一个手机支架。64日,他接到自称 “XX客服”的电话,电话称因工作人员失误,将郝某加入到“钻石会员”,如不取消,每月会自动扣款。郝某配合“客服”操作,被骗走12万余元。

小贴士:在网购的过程中,卖家与买家的交易行为仅在平台上进行,若对方有超越平台边界的行为,那么买家则有权要求其自证“清白”。

5.校园贷诈骗道

案例:201710月,邓某等人向大学生放贷,每笔8000,签订合同后,又以各种名义扣费,学生实际所得很少。邓某又故意制造借款人违约,通知发生逾期,要求大学生一次性还清本金、利息、违约金、催收费等计12000元至16000元。若不还钱,就对其采取骚扰、威胁、非法拘禁等手段。

小贴士:学生申请借款或分期购物时,要衡量自己是否具备还款能力。对于关乎自身信息、财产安全的事,要多方求证,不要轻易透露个人信息。发现危险,及时报警。



上一篇:安全知识小课堂|千万别买,“网红气球”真的炸了! 安全知识小课堂|擦亮双眼,别中了电信诈骗的“圈套”!

下一篇:安全知识小课堂|开车应急避险的小常识,你知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