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服务

国家宪法日|大力弘扬宪法精神,推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2024年12月4日是我国第十一个“国家宪法日”,12月1日至12月7日是第七个“宪法宣传周”,今年“宪法宣传周”主题为:大力弘扬宪法精神,推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在依法治国、依宪治国的时代背景下,学习宪法的相关知识,对师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下面请跟小安一起共同了解~

一、宪法的历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于1954年9月20日、1975年1月17日、1978年3月5日和1982年12月4日通过这个宪法,现行宪法为1982年宪法,并历经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2018年五次修订。

二、宪法的地位

宪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宪法第五条第三款规定:“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并且,宪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宪法第五条第四款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

三、我国宪法设立意义

1、设立“国家宪法日”,是一个重要的仪式,传递的是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的理念;

2、设立国家宪法日,不仅是增加一个纪念日,更要使这一天成为全民的宪法“教育日、普及日、深化日”,形成举国上下尊重宪法、宪法至上、用宪法维护人民权益的社会氛围;

3、设立国家宪法日,也是让宪法思维内化于所有国家公职人员心中。权力属于人民,权力服从宪法。公职人员只有为人民服务的义务,没有凌驾于人民之上的特权。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和纠正。

四、我国宪法基本原则

1、党的领导原则: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

2、人民主权原则:主权是指国家的最高权力。人民主权是指国家中绝大多数人拥有国家的最高权力。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我国宪法体现了人民主权原则,强调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3、人权保障原则:人权是指人作为人享有和应当享有的基本权利。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都是最重要的人权,包括公民有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权利和自由、公民的人身自由和信仰自由、公民在社会经济文化方面的权利等;

4、法治原则:法治就是按照法律治理国家、管理社会、规范行为,是对人治的否定。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国的基本格局是“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同时国家的法律也应获得普遍的服从;

5、民主集中制原则:民主集中制是集中全党全国人民集体智慧,实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基本原则和主要途径。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国家权力统一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6、权力监督和制约原则:权力监督和制约原则是指国家权力的各部分之间相互监督、彼此牵制,以保障公民权利的原则。它既包括公民权利对国家权利的制约,也包括国家权力对国家权力的制约。

五、宪法的作用

1、宪法保障了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宪法促进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建设;

3、宪法推动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4、宪法促进了我国人权事业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六、宪法的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意义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通常规定一个国家的社会制度和国家制度的基本原则、国家机关的组织和活动的基本原则,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等重要内容,有的还规定国旗、国歌、国徽和首都以及统治阶级认为重要的其他制度,涉及到国家生活的各个方面。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是制定其他法律的依据,一切法律、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

小安说

我们要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宪法知识,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宪法宣传活动。在日常生活中,更要时刻用宪法精神约束自己的行为,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学生。





上一篇:传承一二·九精神,燃动时代复兴火 国家宪法日|大力弘扬宪法精神,推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下一篇:吉林省首届“知消”杯消防安全知识竞赛暨消防文化作品展在我校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