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服务

传承一二·九精神,燃动时代复兴火

一二·九运动是1935年12月9日,在北平爆发的大规模学生抗日爱国运动。当时日本侵略华北,企图制造“华北自治”,国民党政府妥协。学生们为反对华北自治,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举行了请愿、示威游行等活动。这场运动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野心和国民党的妥协政策,唤起民众觉醒,掀起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

一二·九运动背景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加速侵华,华北危急。国民党政府却奉行妥协退让政策,签订诸多丧权协定,妄图以牺牲华北换取“和平”,致使华北主权大量丧失,“华北自治”阴霾笼罩。而中国共产党号召全民抗日救国,其主张深入人心。在这民族存亡之际,北平学生深感“华北之大,已放不下一张平静书桌”,爱国热情与民族责任感爆棚,在中共北平党组织领导下,一场伟大的爱国运动即将爆发。

一二·九运动具体经过

前期准备

1935年12月3日,北京学联通过两项议案,反对“自治运动”及发起大规模请愿。6日,学联发表成立宣言,提出反对日本侵占华北的九大纲领,并联合平津15所大中学校反对“防共自治运动”。7日,北京学联决定于9日举行学生大请愿,商讨了游行口号、时间、路线等并部署组织工作。

12月9日示威游行

12月9日凌晨,东北大学等校学生从西直门向新华门进发,途中与多校学生汇合后最早到达新华门;清华大学和燕京大学近千名学生因城门被关,在西直门附近召开群众大会宣传抗日 。上午10点半,1000多名学生在新华门前请愿,提出反对华北成立防共自治委员会等6项要求,何应钦秘书拒绝并狡辩,学生推选宋黎为总指挥举行示威游行。游行队伍沿途不断有学生加入,还包括一些教授和记者,但在王府井大街遭军警暴力阻拦和袭击,队伍被冲散,数十人被捕,30多名学生受伤,同时西直门外1000多名学生被关城外。

后续罢课与更大规模示威

12月11日,北京市各大中学校学生联合罢课,要求释放被捕学生,并成立相关救亡组织。12月16日,得知国民党当局要成立“冀察政务委员会”,北京学联组织一万余名学生举行更大规模示威游行,队伍分为4个大队,冲破军警封锁阻拦后在天桥会合,召开市民大会,后整队向前门行进,沿途散发传单。但游行队伍在前门等地又遭军警阻截,发生冲突,学生受伤、被捕多人。

各地声援

12月18日,燕京大学、清华大学等6所大学的校长联名要求释放被捕学生,中华全国总工会向全国工人紧急呼吁援助学生救国运动。之后,杭州、广州、武汉、天津、南京、上海等多地相继举行游行示威,声援北平学生,陕甘苏区各界民众也举行集会声援。

小安说

“一二·九”运动虽已远去,但它留下的精神火种永不熄灭。如今,我们站在历史新起点,仍需传承“一二·九”精神,为祖国繁荣、民族复兴砥砺前行,让青春在奋斗中绽放璀璨光芒,使中华民族在世界舞台上昂首阔步,续写辉煌。





上一篇:国家公祭日丨铭记历史,勿忘国殇 传承一二·九精神,燃动时代复兴火

下一篇:国家宪法日|大力弘扬宪法精神,推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